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人吃茶,以及唐代煮茶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一、唐宋时期社会主流所饮之茶为
1、我国数千年的用茶历史上,有过非常多的茶叶品种,特别是一些“贡茶”、“名茶”,备受茶客和文人的雅士的钟爱。现以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个朝代的名茶分述如下,以乡食茶友们
2、据唐陆羽《茶经》等历史资料记载,唐代名茶计有50种,如:紫笋茶、阳羡茶、霍山黄茶、蒙顶茶、昌明茶、茶萸茶、衡山茶、鸠坑茶、仙人掌茶……大部分属蒸王青团饼茶,少量是散茶。
3、据宋微宗《大观茶论》等记载,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,如建安茶、谢源茶、五果茶、普洱茶、白云茶、花坞茶、龙井茶……大部分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,各种名目翻新的龙风田茶是宋贡茶的主体。
4、据元马端陆《文献通考》等记载,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,如:头金茶、骨金茶、泥片茶、绿英茶、早春茶、大巴陵茶、雨前茶……
5、据明顾元庆《茶谱》记载,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,如碧涧茶、薄片茶、白露茶、绿花茶、白芽茶……
6、清代名茶、除绿、黄、黑、白、红等品种外,还发展了新品种--乌龙茶,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品目,并逐步形成了至今还在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。清名茶讣有40余种,如:武夷岩茶、黄山毛峰茶、西湖龙井茶、凤凰小仙茶、青城山茶、贵定云雾茶、湄潭眉尖茶……
二、唐代有什么好吃的
唐朝的美食注重色香味俱全,无论菜肴还是点心充满了艺术造诣,不光赏心悦目,味道也令人赞叹不已。比如用米粉染色制作的各式糕点,其中“水晶龙凤糕”、“花折鹅糕”、“糯米糕”、“奶酪樱桃”最受欢迎,普通老百姓当作甜点吃,贵族和官家直接当主食。
唐朝百姓一日两餐,偏远地方每日吃三餐,饮食结构以饼子和米饭为主。
民间饼子的做法多达数十种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胡饼、煎饼、烧饼、汤饼等,其中胡饼最受欢迎。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,放炉子里烤熟,咬一口焦香酥脆,关键是保质期长耐储存,是老百姓居家或出远门的饱腹良品。
除了汤汁滤油后可泡茶的萧家馄饨,唐朝坊间流传着一种名叫“槐叶冷淘”的冷面,槐叶汁水和面煮成面条,放入井水中自然冷却,吃进嘴里清爽甘甜、消暑解热,带来大自然的气息。
在唐朝吃牛肉是要判刑的,百姓肉食以羊肉为主,水煮、清蒸或者火烤,一盆水盆羊肉搭配胡饼就可以吃的很爽。爆炒直到宋代才被发明,葱爆羊肉寻常老百姓根本无法享受,幸好当时有各种辛香料提味,其中给羊肉去腥的胡椒属于奢侈品,价格昂贵。
除羊肉以外,唐朝人也喜欢吃鱼,常见的做法是脍,即做成生鱼片,日本的生鱼片吃法就是唐朝传过去的。杜甫诗云“无声细下飞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葱”,刀工精湛的师傅,切的鱼片轻到能被风吹起来。
唐朝可吃的蔬菜极少,西红柿、土豆、红薯、辣椒、玉米是吃不到的,人们的主要食材是秋葵,搭配野菜、水果补充身体所需营养。唐朝的水果种类丰富,荔枝、桃、梨、杏、枣子应有尽有,樱桃难得一见,这种水果属于皇家贡品,普通百姓无福享受。
每年夏天,唐朝人的消暑方法层出不穷,其中包括冰冻甜品。炎炎夏日来一杯酥山,底层覆盖奶油,看腻了白色,用贵妃红、眉黛青染成红色、绿色,搭配假花仙气十足,入口香甜滑腻,是现代冰激凌的前身。
说到唐朝的饮品,普通老百姓喜欢喝茶,加入盐、姜、糖等。贵族和公子们则喜欢喝西域美酒,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,盛入金、银、琉璃打造的酒杯,饮一口味道醇厚,美的让人心醉。
三、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
1、唐以前的饮茶,属于粗放煎饮时代,是或药饮、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。到了唐宋以后,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,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。
2、至宋代时,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“斗茶”,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。宋代斗茶时,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紫砂壶,并碾成细末,放入烫好的茶盏,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,然后用特制的茶筅(形似小扫把的工具),边转动茶盏,边搅动茶汤,使盏中泛起汤花,以比较茶汤的色、香、味。最后再品尝汤花,俱佳者获胜。是以“斗茶”来比赛茶叶的质量,比赛茶汤的色、香、味,比赛斗茶者的茶技、茶艺。
3、元代时,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,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,名日“蒸青散茶”。
4、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——炒青制法。茶叶的品饮法,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,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,遂开千古茗饮之宗。“取初萌之精,吸泉至鼎,一瀹便啜”,世代流传至今。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,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,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。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,约有上百篇之多。
5、至清代,乡村市肆茶馆林立,饮茶之风盛于明代,茶叶成为珍品,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,大量名茶应时而生。清道光年间,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,并出现了白茶,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从而在制茶方法上,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——绿、红、花、白、乌龙、紧压茶
四、说茶古文解释
1、①在中国,几乎家家都喝茶,人人都喝茶。老话讲得明白: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”【作家老舍甚至说:“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,和干吗活着?”】
2、②喝茶是家常事,也是一种文化现象。喝茶有学问,种茶、制茶、沏茶,也都有讲究,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、经济、文学、美学、植物等方面的知识。茶叶的历史,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。【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,一日遇七十二毒,幸亏喝茶才解了毒。这件事在汉代《淮南子》一书中即有记载。到了晋代,喝茶蔚然成风,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,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《茶经》,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。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,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,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茶树,树龄有2700年。】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,有关茶的诗文、书画、歌舞不胜枚举。
3、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“化人”,即用文明去教化人,感化人,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。科学饮茶,艺术品茶,不仅可以解渴、提神,还能“净化心灵”。
4、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,使人内心变得宁静。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,你劝我推,那种喧嚣之形、张扬之态,容易让人乱了心性。而品茶时神清气爽,心气平静,乐而忘喧,能使人心沉下来。
5、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。古代虽然有“茶贡”,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,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。在北京、四川、广东、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,人们在其中。一杯清茶,一碟茶点,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。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,宿舍少桌椅,图书馆缺座位,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“穷泡”。他们有些论文、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。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,也是清茶一杯,纵谈国事,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。
6、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。三五友人,数盅清茶,几碟茶点,推心置腹,气氛温馨,可以化解矛盾,增进缘分。在旧中国,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,常到茶馆“吃讲茶”。“讲”就是评理。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,中间人调解斡旋,矛盾化解之后,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,顿时化干戈为玉帛。
7、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,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,明代郑和下西洋,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,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。1607年,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、厦门、岭南收购茶叶,销往欧美各地,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,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。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超过20亿人饮茶,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,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、英国、科威特。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,任重而道远。
五、吃茶去这三个字的典故出处
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在这个禅院(当时叫观音院)主持40年,有着“吃茶去”、“庭前柏树子”等几桩有名的禅门公案。最有名的就是“吃茶去”公案。1000多年以前,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,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。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,“你以前来过吗?”那个人回答:“没有来过。”赵州禅师说:“吃茶去!”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,问:“你来过吗?”这个僧人说:“我曾经来过。”赵州禅师说:“吃茶去!”这时,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:“禅师,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,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?”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,监院答应了一声,赵州禅师说:“吃茶去!”对“吃茶去”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,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,也从而奠定了赵州柏林禅寺是“禅茶一味”的故乡的基础。
唐朝人吃茶和唐代煮茶的问题分享结束啦,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?欢迎您下次再来哦!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好茶无须多饮?为什么你应该每天喝一杯,了解这些惊人的好处
2025-04-11 13:40:30从选材到揉捻,全方位介绍「下关沱晒青毛茶的初制茶工艺介绍」
2025-04-29 08:24:02如何使用茶具泡茶视频「使用茶具喝茶的流程视频」
2025-05-03 14:35:05探寻制陶工艺的源头,介绍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
2025-05-06 20:24:22冬季茶园管理-茶园生产中的栽培与管理
2025-04-15 23:12:39